2021年9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消化道权威期刊Gut(IF:23.06)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治疗过程中循环肿瘤DNA(ctDNA)基因组的异质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峰教授、黄酉生硕士、吴灏祥医师、王梓贤主治医师和金颖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纳入了171名接受一线标准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动态ctDNA检测。研究展示出mCRC患者基因突变图谱在时间上的异质性。 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有趣且非常具有临床价值的发现是,肿瘤患者ctDNA中RAS和BRAF基因突变状态的改变伴随着临床预后上的显著改变。这打破了传统认为mCRC患者最初的突变状态决定了其预后的观点,说明对mCRC患者进行ctDNA动态监测在预后预测上的临床必要性。
背景介绍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mCRC患者的诊治方案得到了很大改进,目前有多类治疗策略,包括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在用药指导和预后预测方面,肿瘤患者体细胞突变检测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病程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或者BRAF V600E发生体细胞突变会对西妥昔单抗的治疗产生耐药,并且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和高灵敏度分子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等为检测对象的液体活检技术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因其具有实时、动态、全面和无创的特点,在癌症基因组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全病程管理,比如肿瘤早期诊断、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治疗靶点检测和疗效监测等。
在临床实践中,肿瘤内演变的分子异质性常导致一线和后线治疗的失败,因此亟需探索肿瘤基因组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tDNA中的生物标记物,探索一线治疗中的mCRC患者的ctDNA基因组的动态演变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研究设计
从2018年4月到2020年1月,共有171名不可手术切除的mCRC患者入组。在开始一线标准治疗前,收集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样本,进行肿瘤组织全外显子测序(63例)和ctDNA的378基因panel靶向捕获测序(171例),以此作为基线。并在一线治疗开始后,每6-8周收集患者的连续血液样本,进行ctDNA 378基因靶向捕获测序,同时根据《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RECIST V1.1)对受试者的临床疗效及肿瘤负荷进行临床反应评估,直至疾病进展或最后一次随访。
本文转自肿瘤资讯(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
上一篇:没有了